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日電(記者 許婧)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數據分析研討會1日在線召開,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會上發布主題為“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基于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各研究小組從“全國CPI、PPI、消費與投資”“家庭流動性與勞動力市場”“匯率、對外貿易與國際市場”“金融”“財政”等不同方面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做了分析解讀。關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課題組表示,消費恢復增長,投資增速企穩,對外貿易增速放緩;CPI溫和上漲,PPI持續下降;勞動力市場整體呈恢復態勢,但人口流動性復蘇態勢和青年群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貸款總體需求指數觸底反彈,凈融資缺口由負轉正;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短期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財政收入大幅下滑,支出穩定增長,地方債壓力依舊;數字人民幣有望協助貨幣、財政政策發力。
課題組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建議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傮w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但是經濟恢復基礎仍不夠牢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面臨較大壓力。從外部看,在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高企背景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美國通脹高峰下面臨衰退風險,歐洲經濟下滑超過預期,日本經濟形勢也趨于嚴峻,發達國家加息潮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沖擊。從內部看,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如何通過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進高質量發展,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考量的問題。
從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要實現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面臨較大壓力。課題組建議,從短期看,四季度經濟在全年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往往最大,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推動一系列穩經濟政策舉措全面落地、充分顯效,穩定市場預期和民營經濟信心,促進經濟回穩向上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有改革紅利可挖,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形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真正實現穩中有進和高質量發展。
對于如何應對空前嚴峻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在多重壓力交織之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課題組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涵支撐,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本質要求。如何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邊界,發揮好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各自的作用,不斷完善有利于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制度環境、體制安排和政策措施。
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常任副教授楊有智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項目行之有年,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響。課題組已形成一支由近30位國內外頂尖大學畢業博士組成的大型研究團隊;堅持以一般均衡分析為核心的綜合治理理念,試圖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對中國宏觀經濟整體把脈,使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具有“科學性、嚴謹性、現實性、針對性、前瞻性、思想性”。該項目研究同時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中國經濟系統建模與仿真”的資助。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