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2日電(鄭瑩瑩)由上海市總工會、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活動正邁入第七個年頭。一場激烈的競賽11日在上海華能大廈舉行。

數字領域日益豐富的應用場景正從“盆景”變為“森林”。25名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相關技術領域的產業菁英和工匠,向現場專家評委和觀眾展示全力建設“國際數字之都”的上海,如何在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呈現出智慧與力量。
最終,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總決賽中,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奚笑冬、上海華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圖形增強部部長魏芳、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云網運營部承載網運營室主任朱俊等10名候選人“殺出重圍”,獲得2022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總決賽一等獎,后續經過組委會審議、公示、信用審核等程序,將正式確定2022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以及提名人選。
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周奇、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義出席決賽頒獎儀式。
“期待你們用自己的實踐,在上海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轉型中, 不斷培育數字新動能,在全社會廣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頒獎儀式上,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周奇希望,通過“智慧工匠”選樹活動,繼續激發城市數字化各領域從業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加強上海數字化轉型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更多競賽成果轉化為優秀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以“噴涌”的高端人才引領先導產業
創新與人才,對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牢牢把握發展先機至關重要。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決賽競爭愈發激烈。參加決賽的25位候選人,都是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的標桿型人物,其中既有專注信息技術和模式創新的大拿,又有致力于傳統行業通過數字化實現轉型提升的實踐者;既有國有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又有體制外民營企業的創新創業技術人才。
生物醫藥被稱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皇冠上的寶石”,近幾年來,AI在創新藥方面的技術突破,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回國創業。獲得一等獎的星希爾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李成濤便是其中之一。
本科畢業于清華姚班,2019年博士畢業于麻省理工的李成濤,創辦僅三年左右的星希爾,自研的MI平臺可快速準確描述分子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精確計算目標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的結合自由能,突破經典計算模擬方法,上線一個月,已有20余家標桿客戶試用并推進合作。
——以工匠精神添力城市數字底座
何為工匠?工匠精神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一座智慧城市需要穩固的數字底座,朱俊領銜研究的《融數注智城市全光云網底座關鍵技術研究與規模應用》項目,通過五年的技術研發創新,為上海構筑出城市數智光底座。我們今天能夠隨時隨地刷視頻、玩游戲,甚至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宇宙”,都因為上海已經擁有一張全球領先的全光云網底座。
然而,六年前,當朱俊提出要打造這樣一張數字化的全光網底座時,被認為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岸颊f太難了,但我堅信,這個方向是對的,最后五年磨一劍,打造了一張業內絕對領先的全光網!比缃,這張全光底座以海納百川的方式承載城市日常運轉所需的海量信息,為2500萬人、數百萬用戶提供與數字世界連接的“動脈血管”,朱俊“創新、專注、堅持”工匠精神亦融入其中。
同樣獲得一等獎的奚笑冬則三句話總結了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立得穩、守得住,方得始終。
2035年,上海將建成全球領先的國際數字之都。為了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數字化產業菁英,將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撒在了這座超級都市里,以自己對極致、卓越的追求,推動上海在城市數字化轉型“高速路”上再次加速。

——以情懷讓城市更溫暖
2021年,上海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在將“生活數字化”置為重頭戲之一的同時,更提出要以轉型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
城市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多年前,還是長征醫院腫瘤科主任的王杰軍遇到一名病患家屬,一見面,這位家屬便哭著請他為親人減輕腫瘤帶來的疼痛。經過他治療后,這位病人終于睡了幾個月來最安穩的一覺。
數十年的腫瘤治療中,這樣的病例,王杰軍經常會遇到。長期以來,在癌癥治療過程中,醫療機構更注重療效,而忽視病人的疼痛,但對于病人來說,無痛度過最艱難的階段,可能是更需要的生命尊嚴。
讓腫瘤病人“無痛過年”,是王杰軍在全國推動了20多年的項目,而這種對病人的關懷,持續推動他“退而不休”,創辦公司,推動癌痛管理領域的數字療法研發和推廣。
作為一名醫學和人工智能的跨界學者,王杰軍獲得此次評選的二等獎。
三等獎得主李夢笛的創業,同樣與人有關。
2010年從英國博士畢業之后,上海敬之網絡科技合伙人李夢笛在投行和創業之間選擇了后者,原因無他,他想成為一個能為盡可能廣大人群,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特定人群、中小微企業解決后顧之憂的保險精算師,而工具是人工智能。
這是一種顛覆傳統保險精算的方式。盡管近10年來,人工智能算法呈現爆炸式的進展,但如何將技術融入創新,讓城市里的更多人群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實現較充足的風險保障,以及更為人性、便捷的服務,是李夢笛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如今,每一張餓了么訂單的背后都有敬之網絡的貢獻,無論是用戶的餐飲投訴,還是小哥等靈活用工人員的出行保障,都能夠通過系統在線迅速處理。(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