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2日電(鄭瑩瑩)上?萍拣^“科普進五個新城”無界博物館課堂的特別活動——上?破沾笾v壇第189講《“神秘”化學的機會與挑戰》,12日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講述化學的本質,結合功能介孔材料的研究,闡述化學科學蘊含的機會與挑戰。

講座中,趙東元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化學的定義、發展歷程以及化學學科的發展前景。他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化學現象和化工產品舉例,結合“化學”一詞中英文的來源,從文學、哲學和化學革命性的發展歷程等角度,介紹化學這一自然科學的豐富內涵,同時結合功能介孔材料的研究,闡述化學科學蘊含的機會與挑戰。
他鼓勵青年人沖向廣闊的化學舞臺,利用化學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未來。
“我們正在嘗試用介孔材料做能源高效轉化的催化劑,每一次催化劑的革命都會帶來石油化工的革命!壁w東元介紹,功能介孔材料不光應用于能源,在催化、吸附、分離、光電轉化與存儲、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20多年來,趙東元帶領團隊在微觀世界里造“孔”,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均結出豐碩果實。2021年,趙東元領銜的團隊憑借“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摘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科普進五個新城”活動自今年8月啟動以來,充分對接新城科普需求,在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特色創新、高端科普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加強社會聯動,構建“大科普”格局
“科普進五個新城”秉承服務新城發展理念,在發揮科普場館引領示范作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新城科委(協)、教育局(條線)、文旅(條線)、學校、社區和場館等不同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優勢與特色,制定“科普進新城”專項行動方案,通過“進學校、進社區、進場館、進鄉村、進商圈”,把科普送到新城中小學、少年宮、青少年中心、科創企業、產業園區、農村、社區、家庭、商場、書店、咖啡館等地,增強不同公共文化單位科普功能,打通科普文化資源聯動。
目前,“科普進五個新城”已形成科技節線上專場、無界博物館課堂、“五大湖”科學漫談、“金牌博老師”培育計劃、科學表演秀、明星老師新城行、流動科普臨巡展、科普文創產品八大子項目,緊密圍繞“一區一特”,推動項目內容既體現新城定位,又凸顯科技館特色。自啟動以來,上?萍拣^已與五個新城達成一系列項目化的合作意向,促成一批豐富多元的合作成果:14家商場邀請館科學表演秀入駐演出,16個原創臨巡展覽意向引進,100套場館DIY課件意向購買,41個博物館文創完成購買。

——增強內容創新,彰顯品牌價值
上?萍拣^系統性梳理了三館科普教育資源,形成課程、講座、表演、展覽、文創5大系列49項線下教育活動,以及線上課堂、數字展廳、科普視頻、科普影視、科普游戲5大系列72項線上教育資源,定制“科普進新城”教育菜單,更好提升優質科普教育品牌面向五個新城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在全國科普日期間,三館頂尖的科學表演團隊為五個新城觀眾奉獻一場場酷炫、奇妙、有趣的科學表演秀,把最新的科學知識、最潮的演繹方式“零距離”展現給觀眾。
“明星科學老師新城行”定位新城科創企業成果展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生態保護等科技熱點領域,堅持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科技與生活相契合,匠心與傳承相融合。第一期圍繞新材料和高端科技成果市場轉化,介紹了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端保暖材料氣凝膠如何走入尋常百姓家,后續將在各大媒體平臺展播。
“無界博物館課堂”整合科技、自然、天文三大板塊教育課程資源,通過梯度設計的體驗式、探究式課程構建青少年科技創新儲備人才全年齡段教育體系。自推出以來,通過線上直播課、線下小班定制課、館校資源包入校試用與教研等多元形式,在新城7所學校開展10場科普活動,受眾近3600人次。
突出人才優勢,厚植“大生態”理念
除了整合三館優質教育資源,“科普進五個新城”充分發揮科普人才資源優勢,推動三館科普人才與五個新城科技工作者、高?蒲腥藛T、中小學教師、企業科研開發人員的人才聯育,共同打造高端科普人才培養的“大生態”。
“科技節線上專場”打造明星科學家與明星科學老師聯動,一方面邀請鄂維南、張人禾、張雙南、姜雪峰等院士大咖和青年科學家代表開展線上云講座,另一方面由8位三館最受歡迎的科學老師推出線上云課堂,7天3大系列11個品牌20場活動,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全天滾動播出,三館官方賬號直播觀看互動達76.3萬人次,媒體直播總點擊量超過160萬人次,充分提升了三館科普人才顯示度。
“金牌博老師”培育計劃開設“博老師研習會”和“鄉村教師支持項目”,前者與五個新城共同培養金牌科學教師,加強科學老師與場館科普工作者在非正式教育方面協作,項目已納入上海市“十四五”師資培訓平臺;后者通過“博物館鄉村教師開放日”和“公益館校資源包進校園”兩種模式,提升新城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目前,組織活動16場,覆蓋五個新城科學老師近400人。
據悉,以“跨界對談+研學旅行”形式策劃設計的“五大湖”科學漫談將以五個新城五大湖泊為主線,充分挖掘新城人文、科技、生態優勢,整合三館現有科普教育資源開展多場講座與研學活動,以及充滿野趣、情趣、童趣的青少年自然科學探索項目,計劃于11月中旬重磅推出第一期。
上?萍拣^有關負責人指出,館方期望通過“科普進五個新城”的形式,打通前沿科技與科學傳播、科普教育和文化教育、科普場館與其他社會主體的連接點,更好發揮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和人才優勢,立足五個新城,輻射全市乃至長三角地區,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科普大餐,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鄭瑩瑩